摘自2020年12月09日
针对我国养老护理缺失问题,国家民政部近日印发相关文件,提出在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200万名养老护理员。消息一出,也引发常州市民关注,大家都很关心,常州地区养老护理员有没有缺口?如果有,缺口有多大?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护理员月入三四千 事无巨细要求很高
“呱呱叫, 呱呱叫,一喊就到!” 这是一位得到悉心照顾的老人沈克祥对护理员陈扭莲的评价。沈克祥老人今年89岁,上海人,5个月前,他从上海来常州投奔儿子,就在这几个月间,老人的身体出了一些状况。因为担心拖累晚辈,老人主动要求入住位于清凉的一家养老机构。
“来的时候水肿,现在经过他们护理,已经都好了,处理基本上到位了 。”沈克祥老人的儿子沈永康介绍。
沈克祥老人卧床不能行走,他的儿子工作忙,无法时刻陪伴在身边,日常生活全部依赖护理员照料。因为患有肠炎,老人肠胃十分脆弱,经常因为消化不良拉肚子。
沈永康说,“大便什么的,我都下不了手,这里阿姨都下得了手。”陈扭莲今年56岁,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已经7年了,从洗洗涮涮到照顾老人吃喝拉撒,可谓事无巨细。“比自己的父母看得还要重。虽然他不是我的父母嘛,因为我们在这里做工作,就要做好。尽力而为,尽心尽力集赞嘛。”
晚上8点半,在常州市区迎宾路上一家养老机构里,当周边床位上不少老人已经进入梦乡,今年99岁的周静(化名)老人却迟迟没有入睡,不停晃动着床架。护士荣贞上前安抚老人,她才逐渐恢复了平静。
荣贞告诉记者,只能给老人戴上棉手套,在手套上系上保护带,以防老人伤害自己。“ 你看她,包括这个身体,一直在动的,她坐起来也是这样子,就是躁动的情况。”
入住这个楼层的老人身体状况都不是很好,往往是家属没有能力照料,才会送到这里来找人服侍。
养老护理员张春红介绍了这一天里护理员的工作。“像喂饭、翻身啊,像吸痰,这些我们都要做的,各方面。老人会噎到食物,会呛食,我们都要进行处理。”
帮老人吸痰、处理呛食问题对专业的护理员来说,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是否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玖玖江南养老机构负责人徐海炳介绍,“我们这个楼层里面一共是76个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到86岁了。 所以,这对我们护理员的要求也比较高,她需要对老人的身体情况、病情变化,她要有预先判断的一个能力。”养老护理员每天工作12个小时,对于老人们的呼叫,做到了随叫随到,然而,即便工作强度这么大,工作要求这么高,可他们的月收入并不高,普遍在3500到4500元之间。
养老护理员,工作辛苦,收入还不高,那究竟是什么动力,推动着这些平均年龄在50余岁的阿姨们投身于养老行业呢?
朝夕相处结下深情 有护理员欲走还留
在常州市区一家养老机构,80岁的退休教师季荷英按了呼叫铃之后,护理员孙冬球10秒钟被就来到了她的房间。季荷英说:“我心跳得很厉害,胸闷气短,你给我拿救心丸。”孙冬球立马为老人拿来了药。
服药后约15分钟,季荷英老人心跳恢复正常,状态也好了起来。说起住进养老机构的原因,老人表示,这是考虑到家庭情况作出的决定。“因为孩子还没有退休,孩子白天不在家。我这个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作,万一我发作的时候身边没人呢。”
在养老机构里住得久了,老人们看到护理员忙前忙后,十分用心地帮大家排忧解难,也发自内心地感激护理员们的付出。季荷英看到了很多让她感动的瞬间。“有的时候护理员在吃饭,一听拉铃就赶快跑过来了。有的时候有些长期卧床的人,他们大小便有困难,一拉铃,他们也把饭碗都放掉。我们看了也很感动,要是叫我,我下不了这个手的。”
护理员孙冬球今年61岁,10年前,她在家觉得孤独就进入了这个行业,可是,与老人们朝夕相处时间久了,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她开始舍不得离开这个行业。“其实去年我老公跟我说,年龄大了不要做了。后来,我老公就叫我请假回家两个月,我们老板打电话来说,冬球,你来噻,老人们老念叨你。我说好啊,要我来嘛,我就回来了。”
起初,护理员们进入这个行业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把护理工作当作事业的大有人在。
养老护理员贺利军家里老人年纪也大了,之前都是她在照料。“我感觉自己护理水平还可以吧。在网上看到这里招工,我觉得这个职业还挺好的,我就到这里来了。现在上班3年多了。”
48岁的养老护理员张春红特别孝顺,她心想父母年纪大了,以后照料他们没有经验可不行,就边当护理员边学技能。
护理员每天工作12小时,随叫随到,老人们看在眼里,也将尊重和感激之情真诚地表达出来。
老人徐宗莲说:“我们是相互尊重的。我很尊重她们的,因为我认为,她们的工作也很重要。” 老人沈克祥认为,护理员这个工作是高尚的工作。“她们的思想价值很高,他们不是为了钱,他们是为人民服务。”
通常来说,不管工作有多辛苦,只要收入说得过去,还能够收获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往往能够促使更多的人投身于一个行业。然而,不管是在常州,还是放眼全国,养老护理员队伍的缺口都很大,难道这仅仅是收入不够高这一原因造成的吗?
文化不高年纪偏大 护理员队伍求“输血”
不论是在常州,还是放眼全国,养老护理员队伍有缺口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这难道仅仅是因为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元这一原因造成的吗?或许并不尽然。
在常州市区一家养老机构,1名护理员至少照顾着8名老人,有些经验丰富的护理员则照顾得更多。通常,在老人没有突发意外的情况下,护理员并不会有手忙脚乱的感觉。
在市区另一家养老机构,将老人分为自理、半自理以及失能、失智四个类型,按照难度的不同配备相应的护理员,这里52名护理员照顾着246名老人。负责人徐海炳介绍:“我们这里的综合护理比大概在1:4.2左右,一个护理员大概在照顾4到5个老人之间。”
虽然护理员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之间,没有规定的护理比例要求,但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入行者越多,对行业的正面促进作用越大。因此,说到护理员的缺口问题,所有机构管理者都表示很头疼。
某养老机构行政主任吴文俊介绍,该机构10名护理员中有1名来自安徽农村,9名老家在苏北,没有常州本地人。“以前养老这个行业都是没有文化的妇女去做,她们没有其他的生活来源,要想出来打工,只能做这些底层的事情。说实话,都是抓屎抓尿的,很多人不愿意做。她们也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给家里减轻一点负担,不得已而做的。”
而在另一家养老机构,因为入住率高,收入相对高一点,本地从业者也有不少。可即便如此,养老护理员短缺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负责人说:“其实这是整个行当里面最困难的一部分。总体来说,我们护理员的平均年龄是58岁左右,大部分的阿姨都在40岁到65岁之间。本地人跟外地人的比例大概在1:1之间,但是流动性很大。”
记者调查发现,如果按月来统计,我市各养老机构护理员的流动率在20%左右。在这个行业坚持工作5年以上的,往往是因为真心热爱。
养老护理员戴娟表示,会像对自己父母一样爱老人。当记者询问她为何不回去照顾自己的父母时,戴娟回答:“父母由我弟弟、姐姐他们照顾。我选择多,我就是喜欢做这个行业。我已经习惯了。”
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留下,护理员队伍依然呈现着“短缺”这一现实状态。常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117家养老机构中入住了1.3万名老人。这些机构中,有养老从业人员4000余名,护理员2000余名。
常州信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社会学博士骆建建介绍:“从全国数据来看,跟常州差不多,缺口都非常大。老人有2.5亿,失去或者半失去自理能力的,达到了4000万人。而整个全国的护理人员只有400万。缺口非常大。”
一方面是养老护理员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年纪轻、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不太愿意从事这份工作。这其中,传统社会观念似乎在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
“好像护理员低人一等一样的,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位老人说。
很多人心里即便知道看低护理员这个职业是不对的,却还是不愿意入这一行,也不愿意让亲友在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从事这份工作。这就引发了我们的进一步思考:难道这仅仅是社会观念的问题吗?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
年轻人留不住那就变通一下
社会学者以及业内人士都表示,养老护理员的缺口很大。除了一部分真心热爱这个行业的人之外,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入行,这也催化了一种现象的出现,即少数即将成为老年人的女同胞,照顾着更多的年迈老人。那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
在市区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也尝试过招聘一些年轻护理员加入团队,但根本留不住人。“一个在思想上的观念,她是不愿意吃这个苦;第二,她是没有这个耐心来照顾老人。因为她的年龄和生长的环境可能会造成她对于工作不是太尽心、不太敬业。”
一些入行不久又选择离职的年轻人私下透露,老年人普遍爱唠叨,工作中要处理的琐碎事情太多,让她们感觉心情烦躁。对于年轻人的说辞,社会学者认为,这并非根本原因。
“第一个是专业的人才特别缺乏;第二个是薪资待遇太低,尤其是劳动强度特别大,劳动要求特别高。要求耐心、细心、责任心,同时薪酬又很低;第三个就是职业的前景不是太明朗,尤其是评价比较低,观念上大家存在一些歧视:要去服侍别人,低人一等。”常州信息高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社会学博士骆建建这样分析。
在这样的情况下,常州一些养老机构便退而求其次,往其他岗位上补充与护理相关的年轻人才。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徐海炳介绍,他们跟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扬州的江海学院合作,吸收了一些年轻的毕业生来实习。“他们是学习老年管理专业的,主要是参与我们的社工工作,还有从事人事 、前台等岗位,但是让他们做护理员工作,对他们挑战还是比较大。”
专家指出,让年轻人融入养老机构,形成“整合照顾”机制,逐步打造一套闭环系统,让服务得到了延伸的同时,也能助推养老事业稳步发展。而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的统筹作用。在政府统筹的基础上,借助社会力量,尤其是高职院、高职校的资源优势,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力度。
“人才培养无非是两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我们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因为现在的职业教育,我们看到比较注重工科、注重技术,这没有错,但同时也要注重社会管理类专业的规划和培养。在这方面,我们常州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去挖掘,我们常州在设置护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数量上和需求相比,可能还不够。”社会学者骆建建认为。
骆建建还指出,加大针对社会人员的培训力度,也是破解养老护理员紧缺的办法之一。“这方面我们常州也在做,推出一些免费的护理人员的培训,但是不管是从宣传的力度还是从参与的人数来看,我觉得还有挖掘的空间。我觉得要持续地把这种分级分类的培训进一步做大,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获得相应的资质证书 对养老,对护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各界人士提出了一些破解养老护理员紧缺问题的办法,但社会学者强调,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顶层设计,多管齐下,比如说“医养融合”的模式。这方面工作咱们常州也在推进,但专家又给出了一些创新路径和对策。究竟是怎样的创新路径?怎么做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养老护理员紧缺的难题?
创新“医疗+”新模式 提升薪酬留住人才
破解养老护理员紧缺问题的一些办法,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顶层设计,多管齐下,比如说“医养融合”的模式。这方面工作咱们常州也在推进,但专家又给出了一些创新路径和对策。究竟是怎样的创新路径?怎么做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养老护理员紧缺的难题呢?
2019年9月,国家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养老服务+”,推动与旅游、餐饮、医疗、地产等行业跨界融合发展。社会学者认为,这可以归纳为“三个融合”,即医疗和养老相融合,传统模式和新兴业态相融合,事业和产业相融合。在“三个融合”中,最重要的是“医养融合”。
“通过‘医养结合’,设置比较多的养老服务的场所,然后通过这个场所发布人才需求,我觉得一定会吸引很多的人去就读和培训。反过来说,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岗位呈现在民众面前,那就不会吸引人,别人就不会去就读和培训。所以,我觉得这种供给非常重要。” 社会学者骆建建认为。
在常州,一些养老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养老服务+医疗”的“医养融合”模式。以市区一家养老机构为例,其中有22名护士,5名医生,52名护理员在为老人服务。医生、护士驻点工作,让这些常规疾病在养老机构内就能得到及时医治。
“我们这边有个特点,叫做‘整合照顾’,我们希望老人不光能享受到护理员的工作,也希望同时能够有社工、医生、护士,包括我们的护理员,共同来为他们提供服务。” 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
不过,社会学者指出,当前一些地方探索的“养老服务+医疗”模式,是在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叠加医疗作为补充项,无法解决护理员的身份认同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破解护理员短缺的难题。那么,这个难题该如何解决呢?
常州市人大代表、钟楼区政协副主席胡金芳认为:“要把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吸纳进来,通过政府的一些引导、评估等等,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集聚起来,来办好老百姓急的、难的、盼的这样一些实事,我觉得效果会更好。”
社会学者骆建建认为,推进“医养融合”,应充分发挥公立医院、乡镇卫生所、社区医院的作用,这或许能成为破题之策。“因为这三种医院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什么呢?都是过去是隶属于事业单位,那隶属于养老的医疗的事业单位来办养老,尽管可能会以民营化的方式去运营,但它会对就业者产生一个极大的吸引力。所以,我觉得要充分发挥一下这三类医院的作用。”
以医院为主体,在医疗的基础上加成养老服务,探索“医疗+养老服务”的新模式,相当于让养老护理员拥有了“隶属于医院的三产单位职工”的身份获得感和荣誉感,有助于提升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
“假设能够依托某个乡镇的卫生院,设置一个养老中心,养老中心设置500或者1000个床位,那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集中发布这500或1000个岗位所需要的医护人员的需求。同时,政府对这些床位实施专项补贴,我想一定可以同步地去解决服务的供给、人员的供给以及薪酬的提高。”
在此前的调查中记者发现,目前,养老护理员的年收入普遍在4万到5万之间,她们的收入通常由三部分决定。“第一个是她们的基本工资,第二个是他们技能的等级,就是他们是高级护理员还是中级护理员,她们薪资水平会不一样。另外她有个绩效工资,她们根据护理的级别和护理的人数,她们的工资水平是不一样的。”
张美玉是市区一家养老机构中综合评价名列前茅的护理员之一,她业务娴熟,工作细致,还总结了一套独到的“张氏护理法”。“把他们当作家里面亲人一样的,肯定护理能做得好。还有一个,我们不能把他们当爷爷奶奶这样子伺候。要当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的,轻手轻脚的。多看多做,用心去做。”
然而,即便是张美玉这样的优秀护理人才,年收入也只有5万余元。“薪酬太低。我觉得所有制约因素里面,这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但是我们讲,所有的价值规律里面,一定会决定劳动强度大的、劳动要求高的岗位,她的薪酬本身就应该高。”
薪酬是留住优秀护理人才的重要因素。在常州市级层面,为了促进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市将养老人才培养纳入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实施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和毕业生入职奖补政策,提升养老护理人才的薪资水平。
“我觉得,三个渠道:人才供给、岗位供给、薪酬待遇,三管齐下吧,一起能够更好地去解决我们常州的养老医护人员缺失的问题。”骆建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