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0年11月12日[常州日报]第B02版:现代教育
记者日前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获悉,截至2020年11月5日,该院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为141件,位列全国高职院校排名第二,全省高职院校第一。
近年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为抓手,努力打造“创新常信”特色发展名片。
注重应用型科研科研教学互哺
今年7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市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校企合作的常州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旨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提升工业互联网专业群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研究院既可以解决新型研发机构缺乏研发与工程团队,区域制造业企业存在技术和成本制约,政府需本地科教资源贡献力量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又可以科教互哺、提升教学质量,这对学校、企业和政府来说是多赢。”该校党委书记王钧铭说。
据了解,近年来,常州信息学院把高技术含量、高创新程度的应用型科研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生产、管理实际问题为目标,从事应用型科学研究。
学校探索出人才输出、授权、参股、转让、合作申请政府科技基金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与1000多家企业签约,合同总额超亿元。“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我们也更趋务实、更接地气,开展更高效的社会服务。”据该校科技处负责人介绍,由该校教师谭文胜主持的科研项目解决了市政大型塑料管件系列产品等的成型加工技术难题,6年来累计新增产值9.1亿元,生产效率提高25%,节约能源10%。
科研返哺教学。在常信院,教师们会给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活动并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还对学生发表论文和专利申请进行具体指导,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文献的能力,独立观察、思考和总结的习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创新精神。2019年,该校学生获得专利授权153件。
明确知识产权战略定位加大扶植奖励
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学校明确把知识产权作为该校的一张品牌,把专利申报和授权作为体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有效激励了师生专利申报的积极性,提高了该校知识产权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十四五’规划正在制定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将知识产权作为重点列入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植奖励。”党委委员、副校长陈刚表示。
学校通过制订各种奖励办法,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申报知识产权的积极性。教师发明专利5年的年费和实用新型专利3年的年费由学校承担;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的比例提高到90%;设立了专项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实行专利申报费用全额报销政策,有效解决了科研人员申报专利的经费问题。为了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每月两场的专场报告,由国家、省知识产权局常州专利代理事务所等专家进行指导培训。“通过学习、培训,铸造了一支既懂知识产权法规,又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骨干队伍,改变了过去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知识产权工作的弊端,从而全面提高相关业务素质。”陈刚说。
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便捷项目申报
由常州信息学院自主研制的“科研大数据应用平台”已使用1年,该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设立的专利成果数据库也便于教师查阅与交流,有利于知识产权工作的横向扩展。
利用平台,教师在项目的申报、立项及技术引进过程中,可以先检索专利数据库,通过专利信息的检索、分析等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为项目的申报奠定基础,同时规避项目申报过程中出现专利纠纷的可能性。“经过一阶段的平台使用,教师逐步培养起了使用专利信息库的习惯,立项研究内容及引进技术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副校长眭碧霞表示,在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中,教师注重运用知识产权法律状态检索工具,避免了在技术交易中使用失效或无效的知识产权,也保护了学校和合作方的利益,维护了发明创造者的权益,为学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